教学研究SCHOOL NEWS

24848威尼斯 >教学研究>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系统·刚性·常态
时间:2017-01-11 11:29    发布者:    浏览量:1598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为确保并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建立的集目标、资游、管理和运行于一身的一整套系统。一般由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部分构成。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和实施主体是政府或者社会第三方机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和实施主体则是高校自身。

无论是高等教育质量还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都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社会、信息化以及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尽管近世之前的早期大学就有质量标准的控制行为,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还是最近几十年间的事,且首先得以建立的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比如众所周知的兴起于20 世纪80年代的欧美同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即是如此。它广泛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质量标准、质量管理、质量认证、质量审核、质量评估、质量五认等,一时成为潮流,而国家的、区域的、国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也相继成立。当前,世界上200 多个国家或地区,已有180 多个建立了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保障活动。

外部质量保障及其体系化,反过来引导、激发并促进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我国为例,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社会团体开展的高等工程和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地方政府开展的学科专业评价,媒体和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的大学排名等外部质量评价与保障活动,无不深刻影响着大学内部质量观及质量管理工作。在外部质量评价与保障带动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然而,必须注意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弊病,最明显之处就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模式,内部质量保障听命和附属于外部质量保障,以至于成为外部质量保障和检查评价的前期阶段,因而缺乏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本质、结构与功能的正确理解和深入认识,导致内部质量保障活动过于强调权宜性和功利性[1]。因此,在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日益成熟的情境下,探讨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显得十分紧迫。

一、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着眼于系统性和完整性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所以被称为体系,本身就意味着系统和完整。因此,便谈不上体系化。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将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等诸多学科的理念、技术与方法,综合运用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进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均视为具有结构化的系统形态,着重于分析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照不同的性质、功能、作用方式等加以结构化、序列化,人为构造成一种可观测、可分析、可统计、可量化、可操作和可控制的管理系统。

以外部质量保障或评估认证为例,那些保障、评估、认证或者排名指标,无不是结构化系统化的标准体系,只有做到体系化或系统化,才能切实发挥观念整体地反映实际、掌握和指导实践的作用。体系或系统,就是人们头脑中观念地反映现实,是高于现实的观念和理论。做不到体系化,质量保障活动就会支离破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解和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误区,不仅混同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活动,机械地照抄照搬外部质量保障,而且将内部质量保障平面化、片面化和片断化,人为分割为相互不相关联的个别性活动,如教学督导、同行听课、领导评议、学生评教等,没有上升到系统化设计高度,无形中影响了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效能。事实上,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一连串的系统化链条,是有目标、有标准、有机构、有评价、有反馈和有改进的闭环系统。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及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质量保障的关键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技术等实施调控,进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2]。因此,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方法,对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实行有效控制,构建起任务、职责、权限明晰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足以持续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而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

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有怎样的系统形态?根据已有研究[3],至少包括前后相关、左右相联的五大方面:

1.目标和标准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质量标准、课程目标及课程标准、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目标与准则等。目标和标准系统属于顶层设计,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居于统领作用,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更是体系的灵魂所在,它反映着高校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也反映着高校对政治、科技、市场、个人以及学术自身发展等多种利益相关人的态度与价值追求。目标和标准还决定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舍,培养模式以及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形式的安排。科学合理和完备细致,是对目标和标准系统的最基本要求,符合要求的目标和标准,就能反映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以此为依据,恰切选择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大化,否则,目标和标准不科学、不合理,系统不细致,就会在出发点上出现严重偏差,结果必然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

2.资源配置系统。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也包括知识、信息和技术资源。人力主要指管理者以及教师的数量与结构、人力培训和发展、学生状况等,财力具体指投入或获得的经费,物力具体指教育教学场所以及相应的教学实验设备。人财物等资源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硬件,是支撑系统。知识、信息和技术,则指影响学校质量的思想、观念、规范和技术等,它们是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软件。当今时代,确保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有足够的硬件资源保障,也需要知识、信息和技术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是基础,没有数量足够、质量先进的办学条件,提高质量就会落空。然而,只有硬件还远远不行,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等软件资源,以此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其效率、效益。

3.运行系统。运行系统主要指高校人才培养开展过程及其质量管理,包括资源配置与管理,教育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各教育教学具体环节的标准与展开,各具体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质量建设和质量研究,等等。运行系统实质是按照一定目标要求,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展开资源配置和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运行系统是否合理有序、是否高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在人财物资源相对均等条件下,两所高校质量如果出现高低不同,那么,多是由于过程运行效果影响所致